2013環保觀察:霧霾之后
2013環保觀察:霧霾之后
在即將過去的2013年,逐漸在全國多個省市紛紛出現的霧霾比任何語言都更形象說明了我們所處環境的惡化。
中央政府出臺 “大氣十條” 治理霧霾、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用制度治理環境,顯示了政府的決心。
但如何避免環境惡化如失控的列車,我們期待更強有力的手段糾偏。對于曾在“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上打轉的中國而言,信息公開、公眾參與和改變考核方式、嚴格行政問責,將是打開環境治理痼疾的鑰匙。我們希望的是,在未來這些舉措能夠強力啟動,而不是只停留在期待和討論中。
信息公開、公眾參與渠道仍需暢通
這一年中,最大的環境事故,莫過于11月的青島黃島輸油管道爆炸,致死致傷100多人。
“這是一起十分嚴重的責任事故?!眹鴦赵禾貏e重大事故調查組組長、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局長楊棟梁說。他提出的第一個突出問題,是輸油管道與城市排水管網規劃布置不合理。
這實際講的是項目環評與規劃環評問題。退一步說,即使輸油管道的環境影響評價是過關的,其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也是缺位的,如輸油管道不應通過居住區,或說居民區不應建于輸油管道附近。
在社會管理中,不能假定企業為了環境保護和公眾健康而放棄部分利益,也不能假定某些政府部門會盡職盡責,所以必須有一個社會機制來避免錯誤。在環境保護中,信息公開、公眾參與和官員問責就是這種社會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假如在黃島事件之前,輸油管線的位置、風險狀況能夠公開,而且公眾能夠參與討論、共同想辦法解決,再加上嚴格的官員問責制,這個悲劇是可以避免的,許多生命和家庭就得以挽救。
但在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2013年,另一重大的環境事件是云南安寧石化項目。當地民眾反對項目,主要是因為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公眾信息溝通渠道。
越來越多的環境事故,讓公眾非常擔心大型工廠會造成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或類似黃島這樣的安全事故,充分的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本來可以化解這些矛盾,但目前在這方面,政府仍有很大改進空間。
今年6月,《環保法修正案(草案二審稿)》發布,征求意見。其中將公益訴訟的權利排他性地賦予半官方的中華環保聯合會。在10月底公布的三審草案中,環境公益訴訟主體的范圍看似有所放寬,未提中華環保聯合會,但作了一些限定:“依法在國務院民政部門登記,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信譽良好的全國性社會組織?!?span>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自然大學發起人馮永峰表示,必須在國務院民政部登記才算全國性組織,從事環保五年以上且信譽良好的全國性社會組織,數來數去只有環保聯合會合格。
這一條款實際上在制度層面很大程度地阻止了公眾參與環境保護。
霧霾與“美麗中國”
今年以來,考慮到涉及人口之多、范圍之廣、時間之長和污染物之有害程度,中國的“十面霾伏”恐怕是全球范圍內最嚴重的空氣污染。
我們正在遭受最嚴重的空氣污染,造成巨大的生命與健康損失,這不應簡單歸咎于盲目追求經濟速度不計環境成本的發展方式,背后的人為原因也需關注,因為這是我們可以直接解決的因素。我們在檢視并且調整經濟結構的同時,也應該探討在環境問題中政府相關部門是否盡到了應盡之責。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10月17日發布報告,首次指認大氣污染“對人類致癌”,并視其為普遍和主要的環境致癌物。報告說,有充足證據顯示,暴露于戶外空氣污染中會致肺癌,而且患膀胱癌的風險會相應增加。
大氣污染在致癌方面的危險程度已經與煙草、紫外線和石棉等致癌物處于同一等級。
2012年底發布的《2010年全球疾病負擔評估》顯示,在2010年,因空氣污染,中國有124萬人過早死亡。
北京市衛生局最新披露,2002年,每10萬北京居民中的肺癌發病人數為39.56,而到了2011年,這一數據激增至60.09。
一則現實案例是,江蘇省一名18歲的女孩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肺癌患者,空氣污染被認為是主要因素。
政府多次表示,不會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從理念和政策設計上看,中央一直強推“轉方式、調結構”,一直強調建設生態文明,一直強調建設“美麗中國”,這都是相當明確的政策指示。
但事實上,我們今天遭遇的“十面霾伏”已經表明,政策指示與美麗中國之間的距離仍然遙遠。其中的原因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問責制度需待落實
與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方面的不足相比,中國環境狀態惡化更核心的原因,恐怕是問責之缺失。確定哪些個主體該為環境污染的過程和結果負責?如何負責?是治理環境污染的常態機制。
現在一說大氣污染問題,都會說到原因在于工業排放、燃煤消耗、汽車尾氣,甚至還將“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靜穩”天氣條件也算作主因。
但是,是誰造成了不受控制的污染排放,是誰在提供劣質的油品,又是誰在進行污染監管和標準執行?
中央三令五申要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并不惜承受增長速度放緩的壓力。
可是,在這寶貴的調整期,有些地方政府在原有的“GDP政績”的模式中,很難把環境治理與經濟發展統籌起來考慮,以及利用環保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綠色發展。
此外,那些涉及產業發展規劃、經濟協調、產品供給、環評許可的中央部門和大型國企也更需要關注此問題。
以京津冀大氣污染圈為例,河北是重災區,但就是河北的鋼鐵產能一直居于國內首位。早在2008年時,河北省粗鋼產能就已破億噸,但其“大行業、小企業、高產量、低檔次”特點非常突出,年產六百萬噸以下的中小規模企業約占四成,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也是華北霧霾的主要貢獻者。
《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提出,到2017年全省鋼鐵產能削減6000萬噸。方案有待實施,而現狀亟待反思:巨大的落后產能是怎樣形成的?
中國的環境問題可能是改革30多年來發展模式所致,但環境惡化趨勢需要我們的環保部門要更加有所作為。
以環評為例,環保部曾有過環評風暴的短暫強勢,但到了2008年在四萬億政府投資的背景下,卻有了環評“綠色通道”。
作為中國環保最高行政主管部門,環保部上有中央政策,下有公眾支持,因此我們更希望環保部門能在環保監管和執法層面“強硬”起來,承擔起為“科學發展”保駕護航的任務,對得起公眾的普遍期待。希望在未來這樣的期許能不成為遺憾。
今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專題學習會上指出,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同時,還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
對于這些要求和思路帶來的變化,在即將到來的2014年,我們仍滿懷期待。保護藍天凈土,是公民之權,是企業之事,是政府之責。2013年,在環境問題上,有令人欣喜的思路變化,也有切切實實的流血之痛與霧霾之傷。愿在2014年,前者有實效,后者無蹤影。